時間:2025-09-29 11:45:07
金秋9月,湖南建投集團旗下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湘交科”)召開高層次人才座談會,兩位“90后”科研骨干被正式認定為院級高層次人才,將享受獨立工作室、每年額外5天帶薪假期、固定培訓經費、專屬車位、個性化體檢計劃等專屬福利。待遇之優越,甚至超過中層管理人員。
沒有論資排輩,唯有實績說話。這一幕,正是湘交科人才生態活力奔涌的生動注腳:在這片深耕七十余年的科研沃土上,年輕力量正加速崛起,成為驅動創新的“生力軍”。
楊黎(左二)、劉正楠(右二)被湘交科認定為院級高層次人才。
從“一間房、兩個人、三個編制”的初創起步,到如今員工逾千人、博碩士占比超40%、注冊執業資格證書超800項,躋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行動”標桿行列,這家與共和國同齡的老牌科研院所,何以歷久彌新、始終澎湃向前?
答案,深藏于其靜水流深的人才戰略之中——以制度破局,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以激勵賦能,讓科研人員安心坐穩“冷板凳”。當“老樹”不斷萌發“新枝”,“生力軍”加速成長為“主力軍”,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高質量發展之路便水到渠成,步履鏗鏘。
謀定路線圖、健全人才庫
鋪就人才成長“康莊道”
過去,科研人員常囿于“千軍萬馬擠官道”的困局——唯有走上管理崗位,才算“出頭”。技術再精深,若不“當官”,待遇難提升,話語權受限。
湘交科決心破題。近年來,企業清晰劃定技術、營銷、管理三條職業發展主線,構建起多元、透明、可預期的成長路徑。
“讓技術人員安心做研發,不一定非得走管理通道,也能抵達行業頂端,獲得相匹配的待遇與尊重。”湘交科黨委副書記、職工董事蔡青這樣介紹。這一體系如同一張精準導航的“人才地圖”,幫助每位員工找準定位,明確方向,穩步前行。
此次被認定為院級高層次人才的劉正楠博士,正是這一機制的受益者。作為勘察與測繪設計研究院的青年骨干,他的目標是深耕智慧交通領域,成長為行業頂尖專家。2023年,入職第二年,劉正楠便入選湘交科創新推出的“新動力人才庫”,開始享受每月2500元的專項補貼。
“新動力人才庫”面向入職三年內的“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按博士2500元/月、碩士1500元/月標準提供補貼,旨在為青年人才安身安心提供支持,助力其快速融入、穩步成長。
為進一步系統化引才、育才、用才,湘交科構建起“雁陣型”人才梯隊:以高層次人才庫為引領,優秀業務人才庫為主體,新動力人才庫、后備干部人才庫、特殊人才庫為補充,通過標準遴選、動態管理、分類培養,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梯次格局。
經營人才聚焦效益創造,技術人才潛心科研攻關,管理人才著力團隊協同——一條青年人才成長的“康莊大道”正越鋪越寬,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數據印證著發展活力。作為典型的輕資產、高知識密集型科研單位,湘交科近年來凈利潤率持續保持在12%~13%,利潤總額突破1億元,人均產值超過80萬元。“十四五”以來,其發明專利增長600%,軟件著作權和實用新型專利均增長超200%。今年上半年,湖南建投集團50項專利中,湘交科貢獻39項,占比近八成。
回應成長訴求
讓高水平人才穩穩“長出來”
科研如墾荒,周期長、見效慢,容不得急功近利。如何讓科研人員沉心靜氣、甘坐“冷板凳”?交通科研院的答案是:不催熟、不拔苗,從科研保障、激勵機制到成長環境,全方位構建支撐體系,讓人才在沃土中穩健成長。
33歲的高級工程師劉正楠,入職兩年便站上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的國際講臺,宣讀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牽頭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實現湘交科員工個人申報“零的突破”;發表多篇高水平SCI論文,擁有十余項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成果應用于廣佛肇高速、貴南鐵路等重大工程,并被納入交通運輸部行業標準。
“通過精準對接人才專長與企業轉型需求,我們為新進人才量身定制成長路徑,讓他們參與乃至牽頭各級項目,在實戰中錘煉技術攻關與管理能力。”交通科研院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
為保障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湘交科對承擔重大任務的團隊實行專項支持。以院下屬雙碳院承擔國家“十四五”重點課題為例,6名科研人員在攻關期間的工資全額由院高水平“托底”,不計入所在生產單位成本,徹底解除后顧之憂。
“我們既鼓勵‘十年磨一劍’的堅守,也獎勵‘一劍定乾坤’的突破。”技術質量部負責人說。近年來,湘交科陸續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優秀成果獎勵辦法》,構建起貫穿“研發—產出—轉化”全鏈條的激勵體系:基礎研究有穩定保障,成果產出享即時獎勵,市場轉化還可參與持續分紅。
一篇高水平SCI論文獎勵超5000元、一項發明專利最高獎2萬元......2024年,湘交科共產生111項優秀成果,共發放科研獎勵101萬元,惠及超100人。
對年輕科研人員而言,比待遇更珍貴的,是信任與自主的空間。“我一進來,領導就對我說,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想怎么發揮都行。”這句話,成了楊黎在交通科研院快速成長的起點。
從兒時思考“如何變廢為寶”,到如今投身交通基礎設施碳排放研究,她在湘交科找到了將個人價值融入時代命題的舞臺。短短兩年,她已從一名新晉博士成長為能獨立承擔國家級重點研發項目課題的科研骨干。“在過去,一名博士要牽頭省部級項目,往往需要近十年積累,還需資深專家帶領。”技術質量部負責人感慨。
“科研成果不能一蹴而就,科研人員更不能一夜成才,必須尊重科研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鄭長安說,“我們不催熟,不拔苗,只提供陽光雨露,靜待人才穩穩成長。”
七十六載深耕厚植
鑄就科研熱土與人才“磁場”
1949年,新中國百廢待興,湖南省公路局材料實驗室應運而生,成為湖南交通科研的起點,也是湘交科的前身。擔負起維護和改善全省公路技術狀況的重任,這家“先頭兵”拉開了湖南交通科研的序幕。
1989年3月,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干部員工合影留念。
此后,交通科研院一步一個腳印,在公路建設、養護、管理等領域深耕不輟,持續提升全省通行能力。改革開放春風起,剛過“而立之年”的湘交科乘勢而上,成為全國最早一批擁有公路工程檢測、監理及機電交安設計施工甲級資質的單位之一。十年間,承攬全省60%以上的公路橋梁監理與檢測工程,一度引領行業發展。至21世紀初,已形成勘察設計、機電交安、試驗檢測、工程監理四大核心業務板塊。
如今,立足“大交通”、服務“新基建”,交通科研院積極擁抱智慧交通時代,成為湖南智慧交通技術儲備與研究的先行者:成為湖南省發改委、省交通運輸廳省級重大戰略課題研究與規劃編制的主力;公路邊坡創新成果榮獲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成功應用于省內外多個高速公路及礦山項目;獲評“中國公路學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系湖南唯一……科研疆域不斷拓展,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科研“老將”,正持續迸發新的活力。
而這背后,是一支匯聚頂尖科研人才的“生力軍”。正如交通科研院黨委書記、董事長鄭長安所言:“我們最大的財富,便是這些‘腦袋’。”
如今,交通科研院在職員工超1000人,其中博碩士近400人,副高級以上職稱超400人,持有注冊執業資格證書800余項,建成一支“高學歷、高職稱、高持證”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人才磁場效應日益顯現:青年才俊拔節生長,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近悅遠來”的人才圖景正徐徐鋪展。
依托這支創新“生力軍”,交通科研院建設7個省部級研發平臺,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累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項目超400項,獲國家科技發明獎等科技獎項超180個,獲詹天佑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等技術質量獎超130項。
湘交科舉行升旗儀式。
七十六年,從一粒種子到林木成蔭。交通科研院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本質是一場人才與企業相互成就的“雙向奔赴”:企業以制度與生態托舉人才,人才以創新與突破反哺企業發展。當青年才俊在沃土中拔節成長,當“生力軍”逐步扛起創新大旗,這片深耕交通科研的熱土,正積蓄起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動能。
Copyright ? www.7yanyi.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湘ICP備2023000650號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417號
公眾號